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20周年專刊


結語

地震既是天然科學資源也是災害,天然地震波訊號將地球內部構造的訊息傳遞至地表,可用以探索地球奧祕,是研究地球科學的重要資源,惟地震波動亦常造成重大災害。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作用,地震非常頻繁。就任務導向而言,本署任務著重於發展地震監測技術,快速推求地震定位、震源機制、地震矩張量、震度預估與速度構造等重要地震參數,建置地震速報系統,即時傳遞警訊,以落實地震防災工作。藉由地震前的防震宣導、地震時的即時警報與地震後的災情評估,進行地震防災工作。

回顧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在78年7月1日成立後迄今20年,採階段性執行各項地震防災計畫,成果豐碩,簡述如下:自78年起陸續建置71站的短週期地震儀觀測系統,以精確定位地震;81年起執行強地動觀測第1期計畫,在臺灣都會區建置689個自由場強震站與61座結構物監測陣列,以規範耐震設計;82年起陸續建置150站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網,以監測地殼形變;87年起執行強地動觀測第2期計畫-建置地震速報系統,以速報強震消息;90年起建置33站的寬頻地震儀觀測系統,以解析震源機制;93年起執行強地動觀測第3期計畫-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以即時警報有感地震資訊;96年起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以即時監測海域地震與海嘯。另於93年起建置6處地下水位變化觀測站,95年起建置11處地磁場觀測站,97年起建置7處井下應變觀測站,以探索地震前兆現象。

展望未來,為落實防災工作,除持續改良技術以提升地震監測、強震速報之效能以外,亦將致力於地震活動潛能之歸納、地震前兆之分析與地震預測技術之研發工作,以實現理想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