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20周年專刊


地震測報中心20年大事紀要

◎1989年7月1日

  •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成立

◎1989年

  • 增建大城、四湖、佳里、甲仙、九如、牛鬥、南澳、西林、紅葉、獅頭山十處地震觀測站。

◎1990年

  • 與TTSN之25站連線。
  • VAX–6520 地震定位與資料處理系統(SDP)啟用
  • 增建三光、南投、丹大、古坑、大埔、桃源、春日、和中、竹北、合歡山、三地門、龜山島十二處地震觀測站。
  • 12月13日花蓮強震(M6.5),蘇花公路坍方。
  • 12月14日花蓮強震(M6.7),多處房屋龜裂。

◎1991年

  • 合併TTSN 25站。
  • 本署除將中研院地科所的25個地震站合併,並增加31個測站,使測站數由原有的19個增加至75個外,並全面更新系統為即時監測系統。
  • 7月起,配合六年國建,積極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TSMIP)該計畫有下列四項主要工作:
    • 六百部自由場強震儀及包含400×3個數位頻道之結構物強震儀陣列資料蒐集系統之安裝及維護,並經常性地進行儀器檢校,以確保所有輸出資料之品質。
    • 中央氣象署地震資料服務系統之運作,包括資料建檔及資料服務。
    • 資助強地動觀測之相關研究工作,以落實各項地震觀測資料之社會效益。
    • 發展地震速報系統。
  • 3月12日佳里地震(M5.7)。

◎1992年

  • 改TTSN各站為三軸向。
  • 與中研院、中正大學地震所合作,在嘉南地區建立八個即時地震監測站。
  • 開始執行強地動觀測計畫。
  • 12月16日大埔地震(M5.9)。

◎1993年

  • 開始建立GPS觀測網。
  • 改臺中、嘉義、高雄、恆春、花蓮為深井站。
  • 增建臺北、永康深井站。
  • 9月30日國聖(TWZ)廢站。
  • 11月初,震波連續記錄啟用。

◎1994年

  • 資料服務系統完成上線。
  • Plan A區域地震速報網成立。
  • 12月底地震速報系統正式開始啟用。
  • 6月5日南澳強震(M6.2)蘇花公路坍方中橫公路中斷、南方澳道路龜裂。

◎1995年

  • Plan B地震速報監測網成立。
  • 建東吉島、小琉球地震觀測站。
  • 6月25日牛鬥強震(M6.5)三峽白雞山莊數棟房屋滑落坡谷。

◎1996年

  • 7月31日烏來(TWU)廢站。
  • 9月6日蘭嶼強震(M7.1)。

◎1997年

  • 執行強地動觀測第二期計畫。
  • 增建五分山、南山地震觀測站。
  • 9月30日土庫(CHN6)廢站。

◎1998年

  • 增建利稻、嘉蘭、安朔地震觀測站。
  • 7月17日嘉義瑞里地震(M6.2)瑞里飯店嚴重受損,阿里山鐵公路坍方,嘉南地區多處房屋毀損。

◎1999年

  • 4月10日臺南S13站廢站(蓋南區氣象中心)。
  • 4月26日新S13地震資料接收系統(ICP)啟用。
  • 9月21日二十世紀臺灣島內最大強震(M7.3),車籠埔斷層活動,錯動長達八十公里,災情嚴重。
  • 集集地震是近代臺灣地區災害地震之代表案例,當時建置中的地震速報雛型系統,於地震發生後彙整全臺各地自動傳回之資料,於102秒後對外發布地震報告,此一速報成果備受國際重視與肯定。

◎2000年

  • 5月17日德基地震,集集餘震(M5.6)。
  • 6月11日日月潭地震,集集餘震(M6.7)。
  • 7月29日玉山地震(M6.1),集集餘震,無災害。
  • 9月10日花蓮太魯閣地震(M6.2)。

◎2001年

  • 開始建置寬頻地震觀測網─設置龍潭(11/20)、安朔、小琉球、旗山、永康、西林、古坑、綠島、利稻等9站。
  • 6月1日S13德基站遷站。
  • 6月13日宜蘭蘇澳外海地震(M6.25)。
  • 6月14日宜蘭南澳近海地震(M6.3)。
  • 11月1日S13六腳站(CHN7)廢站。
  • 12月18日花蓮秀林外海地震(M6.7)。
  • 12月29日S13龜山島站復站。

◎2002年

  • 增建寬頻地震站─雙連埤、六腳、嘉蘭、成功、甲仙、大坪頂、阿里山、壽山、春日、鹽寮、松安等11站,並於安朔、旗山、西林、綠島、利稻、雙連埤、成功、阿里山、春日、松安等站設置強震感應器。
  • 2月12日花蓮地震(M6.2)。
  • 3月31日花蓮外海地震(M6.8),造成5死280傷。
  • 5月15日蘇澳地震(M6.2),1死;5月29日花蓮外海地震(M6.2),皆為331餘震。
  • 8月29日蘭嶼地震(M6.0)。
  • 9月16日三貂角外海深震(M6.8,深度175.7公里)。

◎2003年

  • 1月1日啟用NSDP系統,由吳逸民研發的新一代個人電腦速度型即時地震資料蒐集系統(含70個S13站+16個RTD強震站)。
  • 4月1日S13速度型地震網有感地震定位加入寬頻網23站(共109站)。
  • 寬頻網接收國立中央大學先前所設置的6套儀器、5個測站─獅頭山、南澳、坪頂國小、八卦山、富里。增建寬頻地震站─東沙站。
  • 6月10日花蓮紅葉地震(M6.48)。
  • 12月10日臺東成功地震(M6.42),15人受傷。

◎2004年

  • 執行民國93年度至98年度之「強地動觀測第3期計畫-發展強震即時警報系統」。
  • 增建寬頻地震站4站─NASB南沙、TWBB三貂角、PCYB彭佳嶼、TIPB泰平分校。
  • 5月1日,花蓮地震(M5.3),中橫公路落石,2人死亡。
  • 5月19日,臺東─綠島間地震(M6.03)。
  • 10月15日12:08,宜蘭蘇澳東方101.8公里地震(M7.1),與那國島附近,深度91公里。
  • 11月8日23:54,花蓮東方118.5公里地震(M6.58),深度10公里。
  • 11月11日10:16,南澳東南方43.4公里地震(M6.09),深度27.26公里。
  • 12月14日,增建墾丁雷達S13+RTD地震觀測站(SEB)。

◎2005年

  • 增建GPS站33座,總數達150座。
  • 與日本交換地震資料3站─與那國島YOJ、宮古島西仲宗根JMJ、沖繩國頭JOW,5月31日完成雙方互送資料測試。
  • 增建寬頻地震站1站─NCUB中大。
  • 3月6日03:06,蘇澳西北方5.5公里,深度6.4公里,雙震(M5.96),3傷。
  • 4月15日,NSDP系統加RTD4站(ESF壽豐、EHP和平、EGC磯崎、LDU綠島)。
  • 4月30日22:48,花蓮秀林東南方5.5公里,深度8.5公里,M5.6。
  • 6月2日00:20,蘇澳東方21.2公里,深度64.8公里,M6.0。
  • 9月6日09:16,花蓮東方68.2公里,深度16.76公里,M6.0。
  • 10月15日23:51,彭佳嶼東北方204.3公里,深度190.85公里,深而有感的遠震,M7.02。
  • 10月20日,SDP系統正式除役。

◎2006年

  • 新一代Smart24強震儀+S13- 6 channel接收系統測試中。
  • 6月1日將日本3站加入S13有感地震定位。
  • 增建寬頻地震站1站─LAYB蘭嶼。
  • 4月1日18:02,臺東市地震站西北方16.4公里,M6.23,深度7.2公里,37傷,部分建物受損。
  • 4月16日06:40,臺東市地震站東北方19.1公里,M6.02,深度17.9公里。
  • 12月26日20:26,恆春西南40.2公里,M6.96,深度44.11公里。
  • 12月26日20:34,恆春西方33.9公里,M6.99,深度50.22公里,造成2死,42傷,3間民房倒塌,12起火警。

◎2007年

  • 開始執行「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第一年先加強東部陸上觀測(選6站─頭城、南山、花蓮、宜蘭、淡水、南澳設井下強震儀、寬頻地震儀、地下水站、GPS及地表強震儀),加強東部海嘯觀測系統。
  • 寬頻八卦山站停止運作。
  • 增設井下寬頻地震儀3站─新竹、永康、成功
  • 測試新一代即時地震觀測系統SMART24A,ie. RTD格式輸出+S13+GPS TIME.— 8站連網測試中。
  • 4月2日11:03,日本JMJ站原2水平向由位移型改為速度型SENSOR。
  • 9月7日01:51,南澳東南方53.8公里,M6.63,深度54.01公里,部分建物受損(羅東寺廟牌樓倒塌),隱沒帶地震。
  • 11月26日,寬頻系統併入資料處理課。

◎2008年

  • 增設寬頻新竹地表站1站。
  • 陽明山火山觀測網(原中研院地球所林正洪設置)。
  • 測試新一代即時地震觀測系統SMART24A,ie. RTD格式輸出+S13+GPS TIME.— 40站連網測試中。
  • 8月1日,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開始上線服務。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