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歷史沿革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甚為頻繁,而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各大都會區人囗密度不斷提高,高樓大廈林立,大幅增加了地震災害的潛在危險。本署為加強對臺灣地區地震活動之測報工作,以降低地震災害,於民國七十八年七月一日成立地震測報中心,並取代原有之地球物理科。

中心成立後隨即積極執行「加強地震測報-建立地震觀測網計畫」,除將原有十九處地震站的垂直動地震儀汰換成三向量之地震儀外,並陸續增建三十一處三向量地震站,六處深井站,並合併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及中正大學之地震站,建構成本署即時地震觀測網,使得整個臺灣地區之地震測報功能與精確度大為提升。

在積極擴建臺灣地震監測網之同時,本署於八十一年度至八十六年度間依照規劃執行了「強地動觀測計畫」,總計在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宜蘭、花蓮、臺東等九大都會區裝設了自由場強震站六百二十九站,另完成五十一座結構物強震監測系統的安裝工程。

所獲地震資料不僅可提供工程單位從事耐震反應譜設計,肆應重大工程防震設計所需外,亦提供了各地區震度模式發展(至九十年度止計有自由場強震站六百六十站,及五十八座結構物強震監測系統)。

賡續「強地動觀測計畫」之成效,本署該中心於八十六年一月再行提報「強地動觀測第二期計畫-建置強震速報系統」,經行政院核定自八十七年度起開始執行,期程六年,實施方式主要是在即時地震監測網之部分測站加裝具有即時輸出數位資料功能的強震儀,以建立即時強震觀測網,將各地強、弱地動訊息即時同步傳送回臺北之地震測報中心,加速了對各地區震度之掌控,而所接收各測站的震度資料,亦可供是否成災之初步判斷。而地震速報系統因採全自動處理作業方式發布地震消息,強震測報時效得以提高,並加速傳遞地震消息予各重要交通控管中心及救災單位,以有效避免災情之擴大。

為深入瞭解臺灣地形變化與地震活動的關連性,本署自八十二年度開始設置永久性的全球衛星定位追蹤站(簡稱GPS站),以連續監測記錄方式量測各追蹤站之高程及水平變位,至九十年度止共完成三十七站,此大地衛星測量網可長期調查全島地殼變化的概況,並可經由與地震發生時序之比對,研判臺灣未來地震活動之趨勢,從而建立地震預測之能力。

在地震消息發佈方面,本署採行之主要途徑有四:(1)公布於全球資訊網(WWW)中央氣象署網站、(2)手機簡訊和傳真給各相關救災單位與主要大眾傳播媒體、(3)發送電子郵件與呼叫器訊息給國內外專家和學者、(4)於166,167氣象語音專線上報導。發佈之外,並納入地震資料庫,供學術界從事分析之用。

中央氣象署目前正持續致力於提升地震測報能力,以強化地震活動監測效益;此外,為了達到減災與防災之目的,並訂定中期與長期計畫目標。中期計畫目標係就加強強震速報系統、運輸設施之強震監測系統、加速強震資料整合服務與推廣應用以及規劃地震預警系統而制定。長期計畫則規劃地震即時警報系統之建置及發展地震預測技術等目標。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