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地震告警訊息統一彙整專區

有關「災防告警服務」﹙PWS﹚ 與氣象署地震相關資訊之說明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
110年9月2日

  1. 什麼是「災防告警服務」服務?

    「災防告警服務(Public Warning Service,PWS)」是利用行動通信系統的「細胞廣播服務技術(Cell Broadcast Service,CBS)」,提供政府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傳送災防示警訊息到民眾的手機,即時通知民眾,讓民眾能及早掌握離災、避災的告知訊息服務。至106年底,氣象署透由災防告警服務﹙PWS﹚提供即時服務之訊息共有5項,以服務上線時間依序為105年5月1日「大雷雨即時訊息」、105年5月12日「地震速報」與「地震報告」、106年11月1日「颱風強風告警」與106年11月13日「海嘯警報」,一旦氣象署測報有達到設定門檻標準之可能致災地震、海嘯或氣象事件,會即時將相關災害訊息傳送至告警區域之民眾手機。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統計資料顯示,自105年5月3日至106年6月30日止,災防告警服務﹙PWS﹚累計發送「地震速報」8次、「地震報告」15次與「大雷雨即時訊息」7次。

  2. 手機透過「災防告警服務」會收到哪些地震相關資訊? 手機提醒國家級警報示意圖

    由於「災防告警服務」具備快速且大量通報的特性,因此相當適合無法預期、且時效迫切的地震資訊通報,氣象署現行透過「災防告警服務」﹙PWS﹚發布2種地震資訊,發布說明如下:

    1. 地震速報:
      1. 發布條件與範圍:
        (1)當偵測地震預估規模5.0以上,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
        (2)當偵測地震預估規模6.5以上,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
      2. 接收模式:接收到「地震速報」時,手機會強制發出警報音效,畫面也會自動同步跳出警示文字。
      3. 實際地震事件發生情境:近震央預警盲區內之使用者,收到預警資訊時已經或正在感受S波震動;而盲區範圍以外的使用者,則有數秒至十數秒的應變時間,可於S波震動到達前,進行臨震緊急防震措施,降低地震災害。
    2. 地震報告:經考量實際震災應變需求及避免造成民眾誤會,自即日107年5月15起停止「災防告警服務」之「地震報告」產品服務。
  3. 有關地震速報的說明

    「災防告警服務」所發布的「地震速報」警訊是中央氣象署「強震即時警報」的服務(日本氣象廳稱為「緊急地震速報」),主要是架構於高密度地震觀測網以及自行開發之快速地震測報技術,稱之為「區域型強震預警」。中央氣象署24小時隨時接收各地高品質即時地震站訊號,當臺灣島內或是近岸地區發生中大規模有感地震時,系統會自動利用近震央少數地震站最早接收到的前幾秒P波資料,來進行即時演算,快速獲知地震的震央資訊,包括發震時間、震央位置、深度與規模。再結合經驗公式與各地場址效應,即可提供距震央較遠地區之S波預估震度與預估抵達時間,以利強震減災之緊急應變。
    現階段「強震即時警報」仍具備以下的技術限制與風險:

    1. 預警盲區:強震即時警報並非地震預測,而是利用近震央少量地震訊號演算,提供距震央較遠地區預警。因此警報發布時近震央地區已經歷S波搖晃,稱之為預警盲區。其範圍大小取決於測震密度與即時訊號品質。
    2. 測報時效:若近震央地區之測站數量不足時,系統還是必須收錄到一定數量的地震訊號,才能進行演算,因此地震若是發生在海域、或是測站較少的地區,測報時效將會相對較長。
    3. 誤報或是漏報:由於預警時間相當急迫,完全由系統快速自動演算,並未經過人工的校驗與確認,因此有一定程度風險造成誤報或是漏報。以世界各國為例,偶爾還是會發生誤報或是漏報的案例。
    4. 資訊誤差:強震即時警報僅利用少量地震訊號快速演算、並結合經驗公式、各地場址效應來推估預估震度及預估到時。而地震報告則是利用全部即時地震站訊號來演算,並結合實際觀測的震度來產製報告,二者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誤差範圍,但強震即時警報已足夠強震減災之利用。

    中央氣象署已規劃持續在各地建置高品質地震站,以及布建海底地震儀、開發改進更穩定、快速的測報技術等來改善前述問題。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