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地震資訊

:::
首頁 / 地震資訊 /災害地震 / 土壤液化詳細資料
1946/12/5 新化地震 M𝐿6.2 (土壤液化 0 處)

  • 發震時間:
    1946/12/5
  • 震央位置:
    北緯 23.05 ° 東經 120.32 °
  • 地震深度:
    4.0 公里
  • 地震規模:
    M𝐿 6.2 、 M𝑤 6.2
  • 回上一頁
土壤液化詳細資料
1946年12月5日06:47在臺南市新化區發生災害地震,新化區、新市區與永康區一帶災情嚴重,其次為安定區、歸仁區、仁德區及安南區。共造成74人死亡、200人重傷、274人輕傷,民房全倒1,971棟、半倒及損壞者2,084棟。伴隨新化地震產生之斷層稱為新化地震斷層,走向為N70-80°E,傾斜幾近垂直,屬於右移的斜移斷層。震央位置:23.050°N, 120.325°E,震源深度4公里,地震規模ML=6.2, MW=6.2, MH=6.3。地震後有30處明顯土壤液化現象(分布圖dis1601, dis1602)
地點 現象 震度 地質狀態 詳情
土壤液化紀錄圖檔
1946年12月5日新化地震地變分佈圖。(根據張麗旭等, 1947;鄭世楠等, 1999)
1946年12月5日新化地震地變分佈圖(根據方仁煜等, 1947)
永康火車站月臺內鐵軌彎曲拱起1公尺高,同時發生地裂。(根據中華日報1946/12/7第三版;鄭世楠等, 1999)
臺南市永康區烏竹里烏竹(臺南縣永康鄉屋竹村烏水腳),地裂噴砂噴水。(根據方仁煜等, 1947)
臺南市新化區東勢里(臺南縣新化鎮東勢里)許縣溪自來水管總管線橋樑下墜,大部份橋基陷落、地裂噴砂,直徑12至20寸之水管亦遭震斷。(根據中華日報1946/12/9第三版;鄭世楠等, 1999)。
臺南市新市區永就里新市橋(臺南縣新市鄉)(中華路,臺177線道上)西南方河床(潭頂溪)上之地裂(根據張麗旭等, 1947;鄭世楠等, 1999)
沿新化斷層地裂帶及鹽水溪沖積地之軟弱處,均有噴砂現象發生,噴砂孔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為5公分,大部份呈現由數個錐體串聯成列。(根據張麗旭等, 1947;鄭世楠等, 1999)
臺南市新化區大目橋(新化鄉大目降橋)(中正路,臺19線道)北方噴砂,北側橋墩破壞,北端橋體向東移位46公分。(根據張麗旭等, 1947;鄭世楠等, 1999)
臺南市新化區那拔里農委會蓄產試驗所(新化種馬牧場)內的噴砂。(根據張麗旭等, 1947;鄭世楠等, 1999)
參考文獻
1.方仁煜、方妙玉、岡四四亥,1947:民國35年12月5日臺南強震報告,臺灣省氣象所,61頁(未出版)。
2.中華日報1946年12月7日,第三版。
3.中華日報1946年12月9日,第三版。
4.中華日報1946年12月6日至12日剪報資料
5.張麗旭、周敏、陳培源,1947:民國35年12月5日臺南之地震,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1號,11-18。
6.陳培源教授提供:1946年12月5日臺南地震地變圖,1/25,000,原圖目前收藏於中央地質調查所。
7.鄭世楠、葉永田、溫國樑,2012:由歷史地震探討臺灣地區土壤液化的分布,中華民國第十一屆結構工程研討會暨第一屆地震工程研討會,臺中,9月5-7日。
8.鄭世楠和王子賓,2021:109年度地震資料之分析應用,子計畫四:台灣地區歷史地震之土壤液化分布地研究與探討,地震技術彙編2020,483-506。網址位置:https://scweb.cwa.gov.tw/Uploads/Reports/MOTC-CWB-109-E-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