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導覽

地震百問


59. 臺灣大地震發生之地殼變動如何?

       臺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常有地裂、山崩、斷層等地殼變動之狀況,以下為地殼形變較為顯著者:

  • 1906(民前6,明治39)年3月17日嘉義梅山地震,產生梅仔坑斷層,長13公里,水平位移最大為2.4公尺,垂直位移最大為1.8公尺,有顯著之地裂及噴泥等現象。

 

  • 1935(民國24,昭和10)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發生屯子腳及獅潭斷層,前者長10餘公里,後者20餘公里,水平最大位移1.5公尺,垂直最大位移達3公尺,是以陷沒、山崩地裂、噴泥等現象均甚顯著。

 

  • 1941(民國30,昭和16)年12月17日嘉義中埔地震,雖未產生地震斷層,但有很多大型山崩,草嶺有山體移動達2,500公尺,落土堆積河谷,造成清水潭震生湖,世所罕見。

 

  • 1946(民國35,昭和21)年12月5日臺南地震,產生新化斷層,長12公里,水平最大位移2.2公尺,垂直為2公尺,多處有噴泥及地裂現象。

 

  • 1999(民國88)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由車籠埔斷層造成約100公里長之地表破裂,水平最大位移7公尺,垂直最大位移達4公尺,多處有噴沙及噴泥現象。

臺灣大地震地殼變動圖

  

相關連結